禁忌书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当前位置: 禁忌书屋 >> 科研教学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只做一点微光

作者:申雨晴来源:禁忌书屋 阅读次数:更新时间:2025-10-24 10:07:42

在眼科仍然是一个临床小白,但初入临床以来也有了些许感悟,称不上什么震撼人心,不过是一些自己回想起来的流水账。当我决定考取专业型眼科研究生之时便对眼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禁忌书屋 规培期间对眼科有了更密切的接触和体会。对规培的初印象还是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医学生,对医生这个称呼只能瞻望,而在跟诊主任的门诊当中,一句“跟着申医生去吧”第一次让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好像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跨越既是称呼的转变也是责任的转变。

眼科——从双眼抵达心灵。人的双眼是情绪的窗户,就算词不达意,眼神也能来加持。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就非常考验望闻问切之中的“望”的功力了,当面对患者时,情不自禁就会被他们的双眼吸引是基本功,既能预判患者的病症又能通过患者眼神中传达出的情绪了解患者的疾病程度和就医心理。因此,我从前害怕与他人对视的毛病也彻底治好了,就算他人觉得尴尬,我也能安慰自己“职业病嘛”。对于初入临床的年轻医生而言,最快的入门方式就是跟诊学习了,让问题浮现,驱动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犹记刚跟诊导师的门诊那会,只知道打开眼底照相图片,面对导师时不时说出的英文缩写一头雾水,悄悄用本子记录下来的窘境,回去后查好进行记忆,对于笨鸟而言,笔杆子就是最好的工具,导师看一个病人,我就记录下来主诉、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和她一起写病历以此熟悉常见的门诊疾病,事实证明方法虽然笨了点,但是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不是很多老病人的情况都记得七七八八了,慢慢地也开始会看眼底彩照和OCT了。还有独立门诊时的紧张、外伤缝合的没底气到现在的泰然处之,确实无他,唯手熟尔,当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那就是不停地重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算眼科医生的眼睛能够迅速捕捉到患者的疾病讯息,也得通过更加精密的工具对患者双眼进行更加全面的检查。人的双眼精密小巧不必多言,这也为眼科医生的得力工具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更精密的要求,从显微裂隙灯到各种成像检查设备,一步步对人的双眼有更全面及微观的认识,也在考验医生的诊断和操作能力,从最初的“眼手分离”操作实感到现在的如有神助,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步步尝试及练习不断成长的证明,用针尖挑去眼表异物、镜下微创缝合及拆线等技能听起来好像比较骇人,但确实只能称得上是眼科住院医生的基本功,因为见识过白内障摘除及眼底玻璃体切割手术后,会更加惊叹于优秀眼科医生的妙手生花,方寸之间已成绝唱。

在管理病人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佳音。只能说医术一般,只能用我尚可的耐心和态度来辅助了。在轮转玻璃体注药组的过程中,看着不少病人因需要周期性注射药物而出现对自身经济的担忧,对药物代谢时间的担忧,还记得有位病人每次来就诊,都要找我聊聊对目前这类药物发展的进度,对新药研发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够真正缓解甚至治愈他的疾病,每次看到他眼中的焦虑,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我对探索这类药物的科研动力吧。更加惊诧的是,好几次经手的病人在门诊碰到我,甚至我叫不上名字,但是突然拦住我,说“申医生,你给我看一下这次的检查结果吧,你看也一样的”,有受宠若惊之感,能帮助到他们也是我尽到的微薄之力。这可能才是我目前临床经历里面最大的收获了,也必将促使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大的帮助。

也面临过不少无力的瞬间,刚开始总是“兵荒马乱”的,面对第一次管的病种总是调动不出知识库,学习速度总赶不上病人生病的速度,刚开始每天在“我好笨”和“我好像会了”之间反复横跳,成功完成一项操作时信心爆棚,下一个简单问题卡住时又瞬间自我怀疑。刚开始和患者沟通时,开始研究如何将教科书语言翻译到患者能够听懂的话语的能力,沟通过程中我的良好态度就是稳定剂,主要为了掩饰内心的兵荒马乱。有过一天狂收7、8个日间手术病人的焦灼,当时就觉得自己是科室走廊的竞走运动员,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该是哪间病房。听到上级的省略版指示,懵懵地先应下来,回去立马求助科室的“能人巧匠”或者再请示详细版的指示,生怕是一些常识性指示,只是不是我的常识范围,这时候的面子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方面一文不值。

读研究生之前我总会觉得专业型研究生就应该多多学习临床知识,而现在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专业型研究生当从临床上发现问题,进而去结合科研,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有要求才会推动进步,那么科研就不再是那么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而是临床的左膀右臂。

也非常感谢这次写作的机会,让我回顾了一下目前规培生活的一些感受和认识,小白的进阶之路才刚刚开始,也许在未来看到这篇文章,还能回想起当初的医学嫩芽是如何在临床的风雨和阳光中努力挣扎。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能够站在巨人的影子下,努力发出一点微光。

返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