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牙科材料特有的气息,这已成为我生命中最安心的味道。手中的口镜映照过无数患者的口腔,也映照着我从青涩规培生到带教老师的每一步成长。这条从生火到薪火的路,我走了整整十二年。
2013年的夏天,我以口腔全科规培生的身份第一次独立坐在牙椅前。患者是位中年教师,主诉右下后牙疼痛。我严格按照教科书流程检查,却在操作中让口镜碰到了患者的软腭,引发剧烈呕吐反射。带教老师张老师轻轻接过器械,柔声对患者说:“我们先休息一下,放轻松。”随后他转向我,低声提醒:“注意口镜的角度,它是你眼睛的延伸,不是撬杠。”他调整了牙椅角度,让患者先漱口放松,然后顺利完成检查。这件事让我明白:口腔虽小,却是连接患者身心的门户;技术固然重要,但轻柔的操作和共情才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在之后的牙体牙髓科轮转中,我遇到了另一位因左下后牙剧烈疼痛前来求诊的患者。经过仔细的口腔检查及X线片辅助,张老师明确诊断为“36牙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并立即为他进行根管治疗。然而治疗过程并不顺利。那颗牙的根管系统异常复杂,近中舌根细如发丝且伴有钙化,张老师尝试了几次都未能顺利疏通。站在一旁的我,内心那股初生牛犊的劲儿上来了——我觉得自己眼疾手快,或许能行。于是自告奋勇:“张老师,让我试试吧。”他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关切,也有提醒,但最终还是把微型根管锉递到了我手里。“手感要柔,心要静。”他叮嘱道。我接过器械,全神贯注,感觉自己指尖传来了轻微的突破感,心中一喜:“通了!”然而,当我准备退出器械时,手感却异常滞涩。定睛一看,心里瞬间凉了半截——锉针的前端,没有跟着出来。“老师…我…好像断针了。”我的声音几乎小到自己都听不见。诊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我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恐慌,脑海中已经预演了患者愤怒和投诉的场景。然而,张老师只是沉稳地接过手持高速快机,看了一眼X线片,平静地说:“还好,断端在根管中上段,没有超出根尖孔,位置可以尝试取出。”他没有一句责备,而是立刻化身为主操作。他先是温和地向患者解释了情况并取得了谅解,然后娴熟地调配EDTA凝胶,使用超声设备……那一刻,他仿佛一位在微观世界里穿针引线的工匠,沉稳、精准而充满耐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那截闪着寒光的金属断针被成功取出。
事后,张老师没有过多批评我,只是指着那截断针说:“看,这就是我们追求‘快’的代价。根管治疗,是跟牙齿的对话,不是角力。你的手感受到了‘通’,但那可能是危险的错觉。真正的高手,懂得在阻力中分辨方向,在进退间把握分寸。”这件事让我明白:医学之路,光有热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一份如履薄冰的敬畏、一份沉静如水的耐心,以及一份在失败面前敢于承担并从中学习的诚实。那截取出的断针,它不再是一次失误的证明,而是一枚成长的勋章,并时刻提醒我:手中的器械虽轻,承载的生命之托却重若千钧。
随着规培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口腔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响曲。每一个治疗方案的制定,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背景,这要求我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关怀能力。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与共情,明白了每一次治疗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而面对复杂病例时的团队合作,更让我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每一个成功病例的背后,都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5年的6月,我正式加入了带教师资团队。第一次带教就是给患者进行根管治疗,有个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您当年第一次根管预备时紧张吗?"“怎么会不紧张呢?”我调整了体位,让灯光更清晰地照进髓腔,“我做的第一例根管预备,就把器械断在了里面。”学生的眼睛微微睁大。“那是个下颌第一磨牙,”我继续操作着,声音平静,“和现在这个情况很像。我的手抖得厉害,总想快点再快点,结果K锉在远中根管‘啪’一声就断了。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吗?”学生轻轻摇头,目光却更专注了。我停下来,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我现在的动作,“是我的老师带着我一起把断针取了出来,完成了后续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每个医生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关键不是永远不出错,而是学会如何面对错误,如何从中站起来。”我放慢手上的动作,将锉针的提拉角度和力度分解得更细致:“你看,就像这样,感受锉与根管壁的接触,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指尖的反馈。这种感觉,需要时间才能掌握。”学生向前挪了挪,目光更加专注。这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正在学习根管预备的医学生,更看到了无数个曾经的“我”——那个第一次拿起口镜会手抖的我,那个第一次看到牙神经暴露会心跳加速的我,那个反复练习根管预备的我。“来,”我让出位置,“你试试看。记住,不要怕慢,重要的是感受。”学生深吸一口气,接过器械。我看见他手腕些僵硬,但眼神里多了份坚定。灯光下,两代医者的身影在牙科椅上交叠。我知道,这根小小的锉针,连接的不仅是根管的通路,更是医者之心的代代相传。

我深知,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以心传心。这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转变,更是一份传承与希望的寄托。从手握口镜到成为学生的明镜,我的逐梦之路完成了重要的循环。口腔虽方寸之地,却是我们践行医学理想的广阔天地。我相信,真正的医者之道不仅在于技术的精进,更在于将对生命的敬畏、对专业的执着、对患者的仁心,一代代传递下去。这条路,我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人在方寸口腔之间,感受医学的温度与力量。
杨椰珊
   中华口腔医学会员 
   中华儿童口腔医学会会员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儿童常见疾病、口腔预防、牙体牙髓病、青少年牙周疾病的诊疗及研究工作。 
   出诊时间:8:00-12:00、14:30-17:30,周一至周五全天候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