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书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当前位置: 禁忌书屋 >> 科研教学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初见“视”界

——眼科规培这一年

作者:黄俊淼来源:禁忌书屋 阅读次数:更新时间:2025-10-29 10:17:31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在禁忌书屋 的规培生活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如果说第一年是“见山是山”的懵懂摸索,那么这第二年则是“见山不是山”的深度思考与成长。作为一名眼科规培生,我开始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转变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临床医生。

还记得刚进入眼科规培基地时的忐忑不安。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工作模式,我一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五年的医学院校教育让我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第一次接诊患者时的紧张感至今记忆犹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学理论虽指导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但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临床理论与病人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我曾接诊过一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他入院时视力仅剩0.01,同时患有眼底黄斑变性。按照教科书,这样的基础条件预示着手术效果可能不会理想。当我忐忑不安地向老人解释病情时,他反而安慰我:“小黄医生,我相信你们!”术后第二天,当纱布揭开,他的视力提升到0.2时,老人欣喜地说:“以前最大的那个E都看不到,现在可以看到第四排了。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正是规培教育的精髓所在。



在眼科各个亚专科轮转期间,我参与了多次跟随导师查房、病例讨论、亲手操作医疗设备等教学活动,这些经验的积累使我逐渐找到了光的方向。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效地与患者沟通,解决患者的困惑与不安,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恐惧。我们的带教老师曾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守时守信”,他们说诚信和时间意识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这种言传身教,让我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周,科室会组织五分钟小讲课专题汇报;每两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面。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我的临床思维方式、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系统培训

在禁忌书屋 眼科规培期间,我见证了患者近乎失明时的惶恐不安,也目睹了无数患者对光明的渴望。我深刻理解到医生这个职业的重量--医学不仅是技术的展现,也是人性关怀的体现。有一位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老教师,当被告知需要激光治疗时,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和抗拒。我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治疗的原理和必要性,并用图示的方式简单明了地说明了治疗过程。最终他接受了治疗,并保有了有用的视力。出院时,他包含热泪的拉着我的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正是这些被患者认可的瞬间,治愈了那些加班熬夜的乏味疲惫。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治愈人心,用专业的知识和行动给予患者力量。住培制度实施1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临床医师队伍整体水平,也优化了卫生健康队伍人才结构。作为这项制度的亲历者,我深切体会到它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住培制度的核心是培养“同质化医生”,确保合格医学人才走向临床岗位。通过3年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我们逐渐从医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诊疗能力的医师。据了解,2022年,参加住培的医学本科毕业生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比未参加者高36% 。



当然,住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薪酬待遇、工作压力、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专硕研究生,因为身份特殊,在待遇与工作强度之间存在不平衡。但我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规培第二年也是充满困惑和思考的时期。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我常常感到知识储备不足;面对危重患者,我会担心自己能力有限;面对医患矛盾,我仍需学习沟通技巧。但正是这些困惑推动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现在我养成了每日复盘的习惯,总结当天遇到的疑难病例,查阅最新文献,思考更好的诊疗方案。规培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经验,更在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规培之路虽然艰辛,但每一次患者的微笑、每一次老师的肯定、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让我更加坚定从医的初心。在海南这片热土上,我将继续以谦逊之心学习,以谨慎之心行医,以仁爱之心待人。规培第二年,是新的起点,也是通往成熟医师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返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